您当前的位置:民族宗教

以发展破解难题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发布时间:2011-7-28 11:06:14
  镇平县有回、蒙、满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4万多人,千人以上少数民族乡镇13个,少数民族乡1个,少数民族聚居村46个,是全省少数民族工作大县。镇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郭庄回族乡辖9个行政村,面积1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人口1.2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6%,是典型的平原农业民族小乡。近年来,我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把民族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深入研究民族工作规律,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制定相关政策规划,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多措并举加快少数民族聚居村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全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局。在2009年9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郭庄回族乡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一、适度超前规划,确保科学发展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内容,按照适度超前、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的建设理念,力求体现“民族化、特色化、现代化”的要求,采取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办法,聘请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进行充分论证,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管理、分片开发、分户建设、有序推进民族村庄规划和建设,并制定了“五通六有”的建设标准,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有支柱产业、有文化娱乐场所、有致富项目、有致富带头人。一方面,按照临近国道省道沿线、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的选点原则,规划确定省、市级示范村和市、县级试点村,确定了各村年度创建目标任务。另一方面,县乡两级投入资金,对省级重点镇、国道省道沿线中心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重新进行规划编制,4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共规划中心村20个,基层村26个。同时,按照村庄规划设计要求,落实具体操作措施,使村民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进行建设,确保了新农村建设既按规划执行,又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突出发展主题,强化经济支撑
  按照“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目标,以郭庄回族乡为试点,并挑选不同的示范村同步推进,引导各示范乡(村)依据各自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等,大力发展牛羊养殖、肉食加工、蔬菜种植、玉石雕刻加工等特色产业,并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广大外出务工人员招商引资回乡创业、落实涉农项目、发展壮大村办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对现有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加工大户引导规范,培育壮大农村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队伍等措施,在全县少数民族聚居村初步培育出了市场拉动型、郊区服务型、农业基地型、种养加工复合型、龙头企业型、回归企业型等六种不同的村级产业发展模式,示范乡(村)群众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坚持抓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主的“一村一品”产业,经过努力,“一村一品”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三、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居住环境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狠抓市、县、乡三级示范(试点)村的硬件设施建设,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共建的良好态势。一是抓好村庄主次干道、排前路的打通和硬化,实现道路打通、硬化与排水沟修建和拆除危旧房屋、粉刷墙体、清理“五乱”相结合,确保“畅、亮、净、齐、美”。 全县少数民族村共投入1000多万元,新硬化村庄主次干道18条3600米,硬化群众排前路15条950米。二是通过争取项目支持、落实县乡财政 “以奖代补”、村民自筹、社会捐助、开发商援建等多种渠道,做好村办公房、文化大院、新农村书屋、安全饮水、沼气等公益设施配套建设。近年来,共争取少数民族项目发展资金150余万元,用于少数民族聚居村的道路建设、学校改造、人畜饮水工程等。三是结合“六创一迎”,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打造优美宜居环境。主要围绕“五改四清三化”整治内容,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各乡镇办、各示范点村因地制宜、结合季节和农时,组织动员群众着重对村庄柴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断垣残壁、杂草丛生等现象集中开展整治,自己动手涂白粉刷墙体、架设路灯、绿化美化等,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近年来,通过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硬件建设、落实保障经费、严格督促检查等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措施,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卫生整洁、秩序良好、生态优美、道路通畅的良好局面。
  四、推进村民自治,加强组织建设
  去年以来,针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4+2”工作法的实施,在全县少数民族聚居村全力推进村民事务理事会建设,目前4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都建立了村民事务理事会,在推进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新农村建设、村庄管理等方面,村民事务理事会较好发挥了作用。通过村民事务理事会建设,大大增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大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实施典型带动,创新发展模式
  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认真抓好少数民族聚居村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晁陂镇甲李村组建的肉食集团,总资产达1800万元,主要生产“元星牌”冷冻牛、羊肉,产品畅销香港、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8000万元,营业收入2000万元,创汇200万美元,实现利税300万元。目前,该村电视拥有户达百分之百,手机电话达百分之九十,沼气入户100余户,农户住房全部涂白,家家门前栽植风景树和花草高标准安装路灯50盏,该村被南阳市委、市政府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市级文明新村。像晁陂镇甲李村这样的少数民族建设示范点不仅成为指导全县少数民族聚居村建设的示范村,而且其先进经验、先进做法也在全县得到大力推广,成为指导全县建设的样板村,大大促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县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年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950元提高到2010年的4160元;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百分之百,新生儿医院出生率达百分之百,住房保险率达百分之九十八,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百分之百;4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全部实现了“五通六有”和“一池三改”(即沼气池,改厕、改灶、改圈),全县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肖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