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理论政策

关于外来维吾尔族群众管理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7-28 10:39:39
  镇平县作为“玉雕之乡”,近年来吸引了一大批新疆维尔族群众前来入驻经商,为当地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给该县的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尤其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上的政治动荡和国内敌对势力的一系列活动,更使石佛寺处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斗争前沿,研究和解决好外来维族群体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政治意义。
  一、基本情况
  镇平县历史上并无维吾尔族人,随着改革开放和该县玉雕产业的发展,维吾尔族群众于2006年开始涉足石佛寺镇的玉料经营,至2007、2008年开始大量进入,高峰期时维吾尔族群众人数就达近2000人。这部分维吾尔群众中,主要以伊利和和田两地区为主起初绝大部分经营和田玉石料,随后又发展到经营饮食、旅店、运输等行业。
  维族人员居住及分布情况。目前,维尔族群众在石佛寺办理流动人口证的有1900余人,现暂住石佛寺人员近800人。全镇居住维族群众的出租屋81家、旅店19家,有维族群众经营的饭店6家,超市、浴室、托管部各1家,具体分布分别在石佛寺宝玉石城、玉器厂西、府前街、玉博路及广场周边等5个区域。
  维族人员经营及分布情况。石佛寺维族群众主要以经营和田玉石料为主,主要分布在玉博路玉料市场和龙茂玉料市场,其中玉博路玉料市场有近400个经营摊位,经营人数350余人;龙茂玉料市场经营摊位350个,经营人数350人左右。其它从事饭店、旅店经营的则分布于各玉雕市场周边,从事客运经营的车辆泊车点位于博物馆前广场,从业人数在20人左右。
  维族人员流动情况。目前,从事客运经营的维族经营户2家、车辆4部,主要往返于苏州、无锡、上海、石佛寺、新疆等地购销玉石料,每周五一班,流动的维族人员周均150人左右。
  维族群体与当地群众交融情况。近年来,绝大多数维族群众已经基本适应了当地生活,融入了当地社会中,其中有一部分维族群众已经学会了一些当地常用语言。玉博路玉料市场和龙茂玉料市场还分别吸纳了维族群众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且熟通汉语的维族人员参与实施管理服务。
  二、近年来对维族群体管理服务的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组织协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石佛寺镇维族群众的服务管理工作,明确由政法委书记、主管副县长牵头负责,由公安、安全(防控)、统战、民宗、工商、交通、教育、石佛寺镇政府等部门负责同志参与的组织协调机构,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明确任务,落实相关责任措施。在协调小组的领导协调下,各部门也都从自身职责出发,开展相关的服务管理工作,绝大多数维族群众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规定。
  二是突出网络建设和关口管理。近年来,随着维族群众的增多,公安、安全(防恐)、民宗、石佛寺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不断探索和总结对这一群体管理服务的途径、办法,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日常管理与服务,效果比较明显。具体就是:澄清“三个底子”、把好“三个关口”、做好引导教育。“三个底子”即摸清流动人口底子、出租屋底子、讲经及从事宗教活动人员底子;“三个关口”即“以房管人”、建立租屋登记制度,“以市管人”、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以车管人”、建立直通运输车辆管理制度;所谓引导教育,就是在维族群众中开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新型社会关系教育,以及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河南省宗教事务条例》的宣传教育,并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其到规定地点过正常的宗教生活。
  三是强化矛盾化解。根据语言交流不畅、民族习惯差异和市场竞争等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相关部门主动深入其中,排查和了解维族群众在生活、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他们协调解决。自2009年以来,相关部门先后在涉及维族群众的物品托运纠纷案、伊犁与和田维族群众矛盾纠纷事件及客运市场竞争纠纷、玉料市场竞争纠纷等影响稳定的事件中,都及时介入,积极做好协调化解和维稳工作,实现了这一群体的稳定。同时,还建立起了与维族群众中的代表人士经常联系制度。
  四是坚持服务至上理念。近年来,镇平县委、政府及石佛寺镇政府针对新疆维族群体的特殊性,从活跃市场、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给予了维族经商群众免税、免费、子女就地安排入学、便捷就医服务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做到了“零门槛”。近年来,镇卫生院为维族群众开辟了优先服务窗口,妥善解决维族同胞就医问题;公安部门实行上门服务,为维族群众免费办理暂住证;宗教部门协调解决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地点等,及时主动的服务使维族群众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三、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语言不通、交流不畅,成为管理服务工作的最大障碍。由于语言不通,与维族群众的相互交流极其困难,很难有效的实施沟通、管理,动态性的东西很难即时把握,是目前管理工作的最大障碍。在管理、交流过程中,维护群众中那种利于自己的则“听懂”、不利自己的则“听不懂”的现象较为多见。
  二是人员流动性强、民族习俗差异,成为管理服务工作的最大难点。目前,每周出入石佛寺的维族车辆就达4部,仅此周均流动人员就达150人左右,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很难弄准。民族习俗的差异,诸如维族群众佩刀现象普遍、性情暴躁特点等,也都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
  三是宗教信仰隐秘性强,宗教管理工作处于“两难”境地。由于维族群众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而石佛寺镇至今无一坊清真寺可供开展宗教活动,而附近距石佛寺最近的清真寺也在3公里以外,维族群众过宗教生活极不方便,从维族群众信仰需求考虑,应予设立清真寺。但是,如果设立清真寺,势必出现当阿訇讲经难以听懂和改聘维族阿訇等结局,造成地下活动“合法化”。
  四是部门之间协调乏力、信息不畅,管理服务难以到位。目前,实施对维族群众管理服务的部门和单位主要有公安、安全(防恐)、政法、民族宗教、交通、石佛寺镇政府及其下辖的市场管理办公室、村委会等,由于不同部门和单位间职责分割、信息不畅,加之市场分散、动态性强等因素,协调难以到位,管理难以实现统一,造成问题觉察不及时、掌控不到位、处置难果断、方法欠科学以及管理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那种“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的现象的存在,更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隐患。
  五是机制、制度建设滞后,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有效性差。近年来,虽然相关部门对加强维族群众的管理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也取得一些经验,但从整体情况看,管理服务工作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办法,存在着“抱拂脚”、“拍脑袋”的问题,管理相对“粗放”。诸如如何规范市场管理、调处利益纷争,如何规范流动人口出入登记、实现管理常态化,如何实现统一指挥、协调运作,如何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实现对不法分子的有效打击等,机制、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四、对策与建议
  一是设立专门工作机构,高位运作,统一指挥。针对内地出现少数民族流动群体这一新情况、新情况,必须采取新方法科学应对。针对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多部门各行其事、信息不通、管理乏力现象,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实现“资源聚合、信息互通、工作协调、指挥有力”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建议设立“石佛寺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或“石佛寺流动人口工作办公室”,专事维吾尔族经商群众管理与服务工作,规格为副处级或正科级,专门配备或整合公安、安全(防恐)、民族宗教、市场管理、税务、社区居民委员会等方面的人员和力量,各部门工作人员与原单位脱离,业务仍归原单位指导。凡涉及维族群众的各项事务,统一由办公室协调办理。同时,划拨专项工作经费,配备车辆等办公设备。要不断加强对维族群众管理服务工作的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和办法。
  二是建立基层工作网络,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网络,做到有人抓、抓得住,具体抓、抓具体。一是要在维族群众中积极发现和培养那些有威信、靠得住、会管事、能交流的积极分子,注重经常性地联系交友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增强影响力,使之成为我们的工作助手和桥梁;二是根据维族经商群众居住分布情况、市场分布情况及原籍归属不同地区的人数分布情况,按照便于沟通、管理的原则,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明确专人负责互通情况和协调解决问题,让维族群众认识到有组织、有人管、有依靠、有约束,自觉做到服从重审、守法经营、团结和谐;三是加强日常的管理与服务,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上级的各项政策,了解维族群众的思想及经营、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多办好事、实事;四是实行出入“境”登记制度,准确及时掌握人员流动和居留情况,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工作常态化;五是严格宗教活动管理,准确把握信教群众底数,积极引导信教群众到附近清真寺过宗教生活,对于因年龄等因素确实不能到附近清真寺过宗教生活。
  三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行任务“交办”制。按照“特事特办”原则,根据每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将工作重点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交办相关部门和单位处理,具体落实工作责任并进行督查督办。要由专门工作机构隶属的上级部门定期召开由公安、安全(防恐)、工商、税务、城市管理、民族宗教、石佛寺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具体分析研究部署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及时展开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实行责任追究。
  四是设立市场和租居专区,定人、定位管理服务。按照便于监控管理的原则,建议根据当前市场分布情况和居民区分布情况,特辟维族经营和居住专区,采取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办法,实施重点区域重点监控。同时,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对问题发现得早、处理得好。(镇平县委统战部 刘建华 时明中 陈玉举)